虽然寒假到3月份就结束了,但是由于不能回校,在家上网课一点也没有开学的气氛。真的好担心要返校的那天,自己的状态和生物钟能不能及时调整回来。
虽然没返校,但是还是要接受寒假已经结束了的事实。下面就做一个简单的总结,为我终将逝去的寒假作一场告别仪式吧!
看的书
《芳华》严歌苓
真的好喜欢严歌苓的作品!一切渺小普通的人物、不可道说的隐秘心理、让人鄙夷的人性弱点,汇成一道道延绵的溪流在她笔下细腻地流淌开来。那种想见英雄堕落的心理描写很真实,特殊的时代背景和时间的大跨度为故事染上一层沧桑的滤镜,两个不被善待的人经历战乱分离,最终紧紧依偎在一起。如果说主人公何小曼和刘峰的故事经历很打动人,那么那句“一个始终不被善待的人,最能识得善良,也最能珍视善良”就是这个故事最好的注脚。
《我纷纷的情欲》木心
不多说,木心的诗,从不会让人失望,这个调皮的老家伙!
说老未老/说俊不俊/嘉年华如数告罄
从前的人,多认真/认真勾引,认真失身/峰回路转地颓废
你是从诗三百篇中褰裳涉水而来/髧彼两髦,一身古远的芹香/越陌度阡到我身边躺下/到我身边躺下已是楚辞苍茫了
不知原谅什么/诚觉世事尽可原谅
我还可以再品三百回!
《道林格雷的画像》奥斯卡·王尔德
为王尔德的毒舌和睿智慕名而来,看完发现这个偏激的灵魂也有着古典浪漫的一面,戏剧化的浮辞艳句渲染着莎士比亚时代的文风,脑海里浮现出主角们在舞台上挥肩振臂高呼至理名言的场景,这也是作者想要达到的效果吧。“一切犯罪都是庸俗的,恰如一切庸俗都是犯罪。”通篇充斥着对庸俗的抵制和批判,对丑陋的厌恶和对美的极致追求,尽管这种追求有着走向病态审美的倾向。某种意义上,本书的“庸俗”与“丑陋”是画上等号的。主人公为了永葆青春美貌,不惜出卖良知,与画像做交易,最终难逃道德的审判。如果内心如魔鬼般丑陋,再倾国倾城的容貌也只是人格扭曲的映射吧。叔本华说:“一个人,要么庸俗,要么孤独。”如此厌恶庸俗的王尔德,内心大概有着十四行诗般的优雅的孤独吧。
《公正如何做是好》迈克尔·桑德尔
大一上西方哲学课的时候就知道这门公正课了,著名的道德困境实验。开头的飓风灾害导致一些商品价格暴涨的例子,刚好撞上这次疫情下口罩价格上涨的情况,也让我们看到所谓自由市场和政府调控之间的张力。更深层的背后其实是对社会公正的探讨,正如文中指出的其他例子:安乐死与代孕合同是否合法?一条生命与一群生命孰轻孰重?纳税代表政府剥夺我的自由了吗?……很多情况不仅是法理两难全的困境,也是对人类该如何更好地生活的追问。
作者从边沁、康德、亚里士多德等伟大哲学家们的观点出发,开辟出三条通往公正的进路:
第一种认为公正意味着使功利或福利最大化——为了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。第二种认为公正意味着尊重人们选择的自由——或者是人们在自由市场中所做出的实际选择(如自由至上主义者们的观点),或者是人们在平等的原初状态中,所可能做出的假想的选择(如平等主义者的观点)。第三种进路认为,公正涉及培养德性和推理共同善。
道德、公正、自由,这些一代又一代的哲学家们孜孜不倦地探索和争论了几千年的主题,如今仍在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的运作、影响着我们的生活。或许我对于人类重大议题的声音微不足道,但如何看待道德与法律、如何理性清醒地生活以及最大限度地拥有自身,是这本书带给我的继续在生活中探索的思考。
《非理性的人》威廉·巴雷特
如何证明自己的存在?信仰和理性的关系如何?存在主义从焦虑、死亡、虚无、伪造自我与本真自我的冲突、民众的无个性等议题出发,探讨在当今时代,在科学将人从宗教提供的避难所中赶出来后,片断化的个体如何独自面对广袤世界中无处逃遁的孤独。自尼采高呼“上帝已死”的那一刻,人类的自我孤独就成了人生无法约减的一部分了。而这种孤独也源自人对自我的忘却和抛弃:
最糟糕又最终极的异化形式,乃是人同他自己的自我的异化。在一个仅仅要求人胜任他自己特殊社会职能的社会里,人就会变得同这种职能等同起来;而他的存在的其余部分充其量任其自然——通常被弃置到意识表层下面而被忘却。
被庞大的技术机器撕裂自我的渺小个体,或许只有从柏拉图、海德格尔、萨特等存在主义者们那里寻求庇荫和慰藉吧。
《小狗钱钱》博多·舍费尔
官宣:这本书就是我的“理财启蒙”了!
1.确定自己希望获得财务上的成功。愿望清单,要明确最想实现的几个愿望。
2.自信,有想法,做自己喜欢做的事。写成功日记,善于总结,发掘潜力,增进自信心。
3.把钱分成日常开销、梦想目标和金鹅账户三部分。把挣的钱的50%存起来,放银行,把“鹅”养大。
4.进行明智的投资。可以考虑基金。
5.享受生活。
花钱之前想一下:这真的有必要吗?
把精力集中在你知道的、能做的和拥有的东西上,而不是浪费在不知道的、不能做的事情上。
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不能把希望只寄托在一份工作上,它持续的时间不会像你设想的那么长,所以你要立即寻找另一份替代的工作。
72公式:
72÷收益率=资金翻倍年数
72÷通货膨胀率=贬值一半年数
72小时法则:如果你想去做一件事,72小时内不去做,绝大概率不会去做了。
看的影视剧
《庆余年》
年度爽剧!题材也很新颖很庞大,不是穿越到过去,而是苏醒在未来!人类经历冰封,历史开始新的轮回。男主带着浓缩着前世文明精华的记忆,在另一个世界一路开挂,偶有妖魔鬼怪,不用出手全被爸爸们搞定。看完第一季,还不知道这个主题与《红楼梦》里的《留余庆》的关系(不过挺喜欢这首曲子的):
留余庆,留余庆,忽遇恩人,幸娘亲,幸娘亲,积得阴功。劝人生,济困扶穷,休似俺那爱银钱、忘骨肉的狠舅奸兄!正是乘除加减,上有苍穹。
不过这才只是故事的开端,期待后面越来越精彩!
附上庆帝看范闲背诗惊得目瞪口呆的照片hhhh:
《最好的我们》
我不怀念我的高中时期,大概是真的糊到根本不想去记忆里挖出来强装感伤。但是,不管是《你好旧时光》还是这部《最好的我们》,里面的主角们都是发着光的,经历着我永远没机会经历的美好故事,过着我永远向往的温馨生活。真的好喜欢这样的青春,有我爱的人,也有爱我的人,一起为共同的目标并肩作战。
如果可以,上天赐我一个路星河吧。
《想见你》
很绕很烧脑的莫比乌斯环时空穿越,同时也很青春很治愈的爱情友情片。这部剧很难得的一点是对缺失自我认同者的内心探讨,或许我们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有点陈韵如的影子,我初中高中就是妥妥的一个陈韵如,自闭,和别人打交道总觉得不自在,喜欢一个人做自己的事。所以对那种来自外界的苛刻要求,要我们努力表现得外向开朗热情,有着强烈的抵触。自己都不能接受和拥抱自己,又怎么去拥抱这个世界呢?但同时,对外面的世界又有一些期待,期待被看见,期待被爱,被接受。大概只要外面有人在乎,我们才可以大胆勇敢走出自己的小角落吧。
《哈利波特系列》
补完这个系列,我发现自己大概是没有童年的,也再次验证了我与时代的割离。不过不晚,在想象力逐渐干瘪贫瘠的成年期,遇到霍格沃兹,走进那绚丽的魔法世界,与哈利波特、赫敏、罗恩一起冒险成长,也不失为这个寒假最值得回忆的一个旅程。
深陷小哈利的神仙萌颜无法自拔,用米菲铅笔画了一幅素描,但是照着小哈利的照片却画出了大哈利的神韵是怎么回事??
学习
学了基础的SQL,感觉去年暑假让我头疼不已的数据库操作似乎也没那么复杂(?
机器学习,翻完《从零开始学Python数据分析与挖掘》,也记录了博文笔记
看了纵向数据模型的文献,不过大都是带着俊燕师姐的问题略看的
写在最后
要不是这场新冠疫情,都不知道自己这么能宅,以前可能是为了给自己不善社交找借口,现在居然很享受这种在家跟自己独自对话的状态。每天边听着网易云里随机播放千百遍的歌曲边对着电脑打字,或者看着偶像剧里烂俗的情节落泪,或者刷着微博那些魔幻而又现实的新闻破口大骂,偶尔也为自己脱离世界许久却仍没人主动找我聊天而黯然神伤,当然也避不开家长里短的一地鸡毛。伤心的事情、焦头烂额的事情永远不会少,但怎么说呢,一个人我总是有主意让自己过得快活一点的,可以没心没肺,可以自由高歌,毕竟不用为学校里复杂的人际关系伤神,悲壮而又含蓄地日复一日,这就是我啊!那个真实的、伤感的、孤独的、自由的和偶尔浪漫的我。